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玉溪澄江:“六项措施”助推“万企兴万村”行动提质增效

    来源:澄江市委统战部 2024-04-24 11:08:00

      自“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澄江市发挥“联”字优势,凝聚“合”的力量,动员全市基层商会组织、民营企业通过产业引领、企村联建、就业带动等方式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共绘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高位推动,抓好开篇布局
      成立澄江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职责体系,印发《澄江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形成市工商联牵头抓总,各成员单位根据主责主业,合力协作推进行动机制。先后召开“万企兴万村”行动暨乡村振兴推进会、专题会等5次,共同探讨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新思路、新举措,研究制定了《澄江市工商联“万企兴万村”三年行动计划》。同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工商联执委会、惠企政策宣讲会、“大调研、大走访”活动等向辖区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发出《弘扬企业家精神 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 助力澄江市乡村振兴建设倡议书》,为乡村振兴谋篇开局蓄力赋能。
      
      村企“联姻”,实现互利共赢
      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从扶贫到振兴,澄江市在服务企业发展中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坚持以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优化营商环境为宗旨。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走访工作,找准脱贫村需求点和企业经营特点,科学确定配对民营企业和帮扶村,引导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各村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和气候环境等,精心制定帮扶规划和帮扶项目,通过产业投资、就业扶持、智力支持、公益捐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帮扶行动,并形成“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名单,签署结对帮扶协议。根据澄江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台账录入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澄江市共组织引导53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实施“兴村”项目74个,“兴村”27个,企业实际到位资金2.32亿元,公益捐赠类捐款捐物累计3427.43万元。
      
      典型联宣,打造示范样板
      注重做好宣传发动,加强与上级网站和县级融媒的沟通联络,广泛宣传民营企业结对振兴、发展产业、公益捐赠等典型事迹,引领各民营企业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广泛参与乡村振兴。澄江小湾特色民宿示范村和澄江绿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成效被人民网推广宣传,同时被省工商联推荐申报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村和示范企业。
      
      产业振兴,夯实发展后劲
      积极探索“政府+社会投资+村民自主经营”的产业发展模式,抢抓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时机,引进太阳山项目,发展第三产业,一次性改造房屋85幢,打造了小湾特色民宿示范村,以村组推荐、企业招聘等方式,鼓励小湾社区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领域工作,向希尔顿酒店运营公司及物业公司提供务工人员189人,人均收入2400元/月;提供中短期建设务工人员220人,人均收入100元/日;澄江市高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泰康抚仙湖七彩田园项目方共同出资1200万元改造了右所镇补益村至飞大田村村道2.97公里,为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强化了飞大田村与昆明绕城高速的交通联系。
      
      要素整合,助力群众增收
      澄江绿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龙街街道万海社区以产业化思维联合建设现代农业基地,通过吸纳就业、消费帮扶等多项措施,使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14.6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9.6万元,每年在万海社区就近吸引劳动力2.45万人次,提高了群众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云南云蓝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等方式提高了左所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0万元,解决100多万人次的劳动力就业(相当于每个澄江人在公司工作5天),支付农民工工资1亿多元,平均每位农民工收入达3万元左右;澄江市瑞云工贸有限公司,以“村办公司+农户”的模式,整合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聘请懂市场、懂技术、懂农业的各类专业人才20人,形成基地化蔬菜种植90余亩,涵盖蔬菜品种30余个,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10余万元,并与园区企业开展供销合作,提供蔬菜配送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同时,有效解决了龙潭村群众蔬菜种植销售分散、销路短缺、交易价格低等问题。
      
      打造品牌,促进文旅融合
      泰康集团找准国际健康养生园和乡村振兴结合点,村企联动,打造了集精品民宿、民俗商街、田园餐厅、文旅接待、音乐酒吧、艺术中心、田园乡村旅居、老年休养等为一体的文旅康养综合体项目,促进了本土业态升级,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云南寒武纪小镇欢乐大世界将自然风光融入现代娱乐体验,将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区位价值相结合,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以寒武纪文化为核心,构建文化博览、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三大产业链条,形成科普教育+自然观光+人文旅游的丰富业态,实现了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在促进消费、解决就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