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打高原牌、唱生态戏、走特色路,迪庆州这样打好脱贫攻坚战丨走进“三区三州”报道之迪庆州②

    来源:迪庆州委统战部 2018-08-23 14:13:00

    ▲8月21日,中国民族报推出“决胜·‘三区三州’在行动”专题报道——迪庆篇。

      产业扶贫:擦亮“高原特色”金字招牌

      蓝天雪峰,碧草牛羊,造就了迪庆壮美的景观。然而,“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特殊地貌,也给这里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困难。长期以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产业存在小、散、弱等弊端。在脱贫攻坚中,迪庆坚持“打高原牌、唱生态戏、走特色路”,抓住“精准施策,提质增效”这个关键,在产业布局中注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无论是高原牧业还是河谷地带种植业,都形成了一定规模。

    ▲德钦县云岭乡红坡村成立合作社,科学发展养蜂产业。 牛锐 摄

      土鸡变“凤凰”

      一只鸡能卖多少钱,30元,50元?在迪庆,有种鸡在京东网上卖到每斤75元左右的价格,这就是在云南乃至全国颇有名气的尼西鸡。

      尼西鸡何以身价高?因为它们抬头看的是雪山,低头饮的是甘泉,在高原山野间以牧草、昆虫为食,自由地跳跃飞翔,从而形成了体轻善飞、抗寒耐冷的特点,肉质紧且鲜嫩。

      尼西鸡的原产地,就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虽然尼西鸡很早就被列入《中国家禽品种志》,名头颇响,但民间散养不成规模,这一高原特色资源未能充分发掘,形成经济优势。直到近两年,由政府主导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尼西鸡的品牌价值才得以彰显。

      走进森吉尼达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尼西鸡养殖基地,只见三三两两的黑色尼西鸡在草丛间觅食。每只鸡都戴着脚环,这是它们的“身份证”。扫码脚环上的二维码,这只鸡在哪里出生、是由谁养的、怎么养的、什么时候打过疫苗、又何时检疫过,一目了然。

    ▲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养殖的尼西鸡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凤凰”。 马永 摄

      “一直到这只鸡被送上餐桌,整个流程都是可控的,这就保证了尼西鸡品质的纯正。”森吉尼达公司副总经理郎杰此仁介绍,过去由于没有养殖规范,尼西鸡产业中存在以假充真的现象,使尼西鸡从“云南三大名鸡”的行列中跌出。如今,通过规范化的养殖、可溯源的管理体系,尼西鸡正在“重振雄风”。

      从去年5月起,森吉尼达公司开始向农户发放鸡苗,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防疫工作。短短1年多时间,就有18个合作社、400多户村民参与到尼西鸡的养殖中来,养殖期为6个月,由公司统一回购,供应给城里的餐饮店,同时进行网上销售。

      目前,尼西乡养鸡大户的养殖数量达2000只,户均增收7000多元。小小尼西鸡,变身为群众致富的“金凤凰”。

      藏香猪,香万里

      绿色、生态,是迪庆农产品的优势。近年来,迪庆州集中解决过去产业小、散、弱的不足,通过规范化、规模化、精细化经营,擦亮“高原特色”这个金字招牌。

      藏香猪,是藏族农民的传统家畜。在迪庆,几乎家家都养着几头藏香猪,逢年过节时自家食用,从没想过出售,有时猪多了吃不完,还要用玉米等去饲养,反而消耗粮食。藏香猪合作社的成立,使零散的资源有了“打包”走向市场的机会。

      香格里拉净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主业是经营藏香猪。从2015年起,公司开始收购老百姓剩余的藏香猪,刚开始只有7户农民合作,慢慢地范围逐渐扩大,辐射到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的3个村委会,合作户达27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30户。

      “我们向一般农户收购藏香猪的价格是每斤14元,而对贫困户的收购价是每斤16元,为的是带动更多贫困户养猪。”净土公司负责人肖志平说。

      贫困户奴农家有两个女儿读书,丈夫常年有病,家庭困难。去年,奴农把家里的8头小猪卖掉,得到近6000元,十分高兴。“她家条件不好,猪再养下去耗时耗力,把小猪卖给公司,公司可以继续养,她能尽快拿到钱,也划算。”肖志平说。

      为了保证藏香猪的品质,净土公司对农户放养的猪进行跟踪管理,3个月到农户家监测一次。不久前,公司得到了上海对口支援的2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用于建设种猪繁育基地,目前基地已有400多头猪。

      “经过繁育提纯的藏香猪,品质将更好。”肖志平说,“我们将优质猪苗发放给农户,打上耳标,就可以实现一头猪从出生到送上餐桌的全溯源。”

      据介绍,净土公司去年销售藏香猪800多头,带动农民户均增收约3400元。在迪庆,像净土公司这样的企业,已将藏香猪制作的琵琶肉、香肠和生鲜肉等制品,送进了上海高端猪肉消费市场,尽管卖价不低,却很受欢迎。

      葡萄酿美酒,日子节节高

      在迪庆州北部的澜沧江河谷地带,由于光照充足,气候干热,农业生产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在德钦县云岭乡,4000多亩绿油油的葡萄园,装点着澜沧江两岸。赤霞珠、夏多利、美乐……各色葡萄酿出了醇美的好酒,也酿出了这里藏族人的好日子。

      “香格里拉、轩尼诗等酒业在我们乡流转了很多农民的土地,建立了种植基地,农民则在种植园里务工。现在,乡里一半的葡萄都是订单式生产。”云岭乡党委书记鲁茸尼玛介绍,2017年,全乡葡萄种植收入达800多万元。

      云岭乡明永村村民斯那追格不但自己种了十多亩葡萄,每年还要花6万多元收购村里人的葡萄,用来制作冰酒。酿冰酒的葡萄经过了霜期,因此口感比一般葡萄酒要好,卖价也高出了好几倍。

      “以前种玉米、青稞,只够家里人糊口,种了葡萄学会酿酒之后,两个娃娃都供到大学毕业了。”斯那追格说。由于她酿的酒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口感醇厚,很多到德钦梅里雪山的中外游客都慕名而来,因此斯那追格有了一批回头客,她经常从网上接单发货,每年收入达20多万元。

      目前,迪庆已发展葡萄、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经济林果达4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也超过了10万亩。

    ▲迪庆州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助民增收。 牛锐 摄

      云岭乡红坡村村民登巴就是中药材重楼的种植大户。重楼,是云南白药中最重要的一剂药材,投入大,但效益高。登巴3年前种下的重楼,如今已经长出了绿叶,只见每株重楼下,都埋有滴灌设备。“一共种了12亩,每亩投入10万元,但8年后,每亩地的收益最少在50万元。”登巴说。

      “中药材收益高,但见效较慢,所以还要与短期产业相结合。”登巴说。作为红坡村仁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他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带头推广一年可收两季的白芸豆种植。合作社无偿向农户提供种子,白芸豆丰收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后贩运到大理。现在,红坡村已种植白芸豆220亩,改变了过去只种玉米、青稞的单一种植结构。

      “今年,迪庆州没有像过去那样直接把产业扶贫资金发到群众手里,而是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或‘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等形式,把资金投入新型经营主体,以此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分红、在合作社务工等方式,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迪庆州委常委李燕兰说。

      雪山下,旅游在圆致富梦

      清晨,梅里雪山云雾缭绕。日出时分,一缕阳光冲破雾霭,点亮了洁白的雪峰,“日照金山”的美景再次呈现。

      “今天又是个好天气!”在明永冰川景区外的商业区,格茸尼玛抬头望望天空,一边感叹着,一边转身走进客栈忙碌起来。前不久,他花50多万元盘下了这家客栈,他要趁着旅游旺季到来时,多提供几间装修好的客房。

      格茸尼玛的家,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明永村。明永村坐落在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脚下,因村后气势恢宏的明永冰川而得名。大约在20年前,明永冰川成为旅游热点,格茸尼玛是明永村第一批从事旅游业致富的人。

      刚开始,格茸尼玛把家里的几间房腾出来做客房,还提供餐饮,年收入有1万多元。后来,村里家家户户养骡马,村民们牵马带游客进山旅游,收入也不错。这几年,景区用电瓶车替代了骡马。不过,这没有影响到村民的收入,家在景区内的51户村民,每户每年都能享受景区发放的69600元分红。

      让格茸尼玛和村民们更受益的,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助推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2013年以来,云南省民宗委在迪庆州实施了“31211”示范点创建3年行动计划——支持迪庆州建设3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10个民族特色村寨、20个民族团结示范村、1000个民族团结示范户和1个和谐寺院。

      2014年,明永村被列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通过项目实施,明永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特色产业得到培育、特色民居得到保护、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如今的明永村,已经成为迪庆州建设美丽乡村的样板、生态文化旅游的亮点、民族团结进步的标杆。

      “现在迪庆在发展全域旅游,我要抓住这个好时机,大干一番,让日子越过越好!”格茸尼玛说。

    ▲云雾缭绕的梅里雪山。 马永 摄

      格茸尼玛的梦想并不遥远。

      迪庆州旅游资源富集。这里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大自然造就了巍峨的雪山、险峻的峡谷、花毯似的草甸、浩瀚的原始森林;这里生活着26个民族,拥有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多年的努力,迪庆州实现了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迪庆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9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0多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达16.8%。

      近年来,迪庆州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按照“全境布局、全景规划、全时设计、全民参与、全业联动、全域治理”的原则,积极打造国际高原全域旅游目的地“世界的香格里拉”。

      和格茸尼玛怀揣同样梦想的,还有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奶思村的村民们。

      奶思村坐落在阳塘措北岸,依山傍水,植被茂盛。公元1483年,木氏土司木嵚曾在这里兴建领主庄园,并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奶思”(藏语,意为新圣地)。

      在奶思村村口,一幢原木搭建的房子古色古香。走进屋里,炉火摇曳,铁皮茶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浓郁的酥油茶香扑面而来。年轻的藏族姑娘央宗和村里的几位妇女穿着藏装,拿出洗净的木碗,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斟上奶茶。她们是鼐思·碧水蓝天乡村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

      “以前,我在家种青稞、苞谷,收入很低。现在,奶思村变成了景区,我们不仅是股东、有分红,还可以在景区工作、拿工资。”央宗说。

      2014年,香格里拉市阿佳拉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奶思村合作发展乡村旅游,至今已为村民带来每年人均约4000元的收益。今年,该公司与奶思村注册成立了奶思·碧水蓝天乡村旅游合作社,共同开发鼐思·碧水蓝天乡村旅游景区。合作社除了按比例分红外,还通过设立服务员、保洁员、讲解员等岗位,优先照顾联合村委会的55户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

      “从‘景观游’到‘全域游’,是迪庆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迪庆州委常委李燕兰表示,迪庆州将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旅游景区景点,争做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领头羊”,切实推动旅游扶贫工作更好开展。

      健康扶贫+医疗接力,撑起一片天

      2017年11月29日,走出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农布感到十多年从未有过的激动和舒畅,再过半年,他就能扔掉拐杖自由行走了。他感到幸运,如果没有政府健康扶贫带来福音,自己哪来“行走的自由”?

      十年来,农布饱受病痛折磨。严重的双侧髋部疼痛,不仅让他行走困难,家里也几乎倾家荡产。当农布来到迪庆州人民医院,医生提出他的病必须进行手术时,农布犹豫地拒绝了——尽管参加了新农合,但自费部分对像他这样的建档立卡户来说仍是一笔巨款。

      “这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州医院的骨科主任一听这事,脱口而出了这句话。他拦住准备黯然离开医院的农布,告诉他:由于政府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现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不用操心钱的事,可以安心住进医院等待手术!

      最终,医院为农布成功实施了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终于能睡个好觉了!”术后第二天,十来年只能靠止疼药入睡的农布叹道。更让他如沐春风的是,住院花费的16.7万余元,自己仅承担7000多元。

      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挡住因病致贫、返贫的“拦路虎”——为了这一目标,2017年,迪庆州制定了一整套健康扶贫实施方案,健全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兜底“四重保障”体系。尤其对贫困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贫困患者出院时通过“一站式”结算,只需缴纳个人自费部分,且最高不超过7088元。

      迪庆海拔高,缺氧更缺人才。“迪庆走出去的大学生都不愿回来,外地人才怎么愿意过来呢?”迪庆州委常委李燕兰表达了迪庆发展的人才之困,其中医疗人才缺乏是最显著的。

      由于医疗行业的就业门槛较高,没有取得医师证、护士证就无法在医院工作,导致迪庆州的各级医院人员匮乏,很多应存的科室都没有建立,相关诊疗无法开展。医疗水平的低下,导致迪庆州很多患者不得不到昆明、大理等地求医,有些病人的病则一拖再拖,小病拖成大病。

      医疗帮扶,成为必然之举。在沪滇对口帮扶中,上海已经连续多年对迪庆进行医疗帮扶。“‘十二五’期间,上海派出了12批医疗队,共60人。而我,是‘十三五’期间派出的第4批医疗队的一员。”迪庆州人民医院任骨科医生的陈刚说。

      陈刚来自上海瑞金医院北院,是援助迪庆的第4批医疗队队长。他到香格里拉的第3天,就主刀做了一台手术。“陈大夫那时刚上高原不适应,血氧饱和度只有83%,口唇还是青紫的,但他坚持做了两小时的手术。”迪庆州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说。原来,这位病人是位87岁的老人,骨关节严重变形,加之基础病较多,情况比较危急,陈刚顾不上高原反应就投入到手术当中。让他欣慰的是,这位老人恢复情况良好。

      在迪庆的半年,陈刚主刀了100多台手术,还指导了100多台手术。他的4名队友,分别承担神经科、麻醉科、检验科等科室的工作,也通过筹办学术年会、规范科室建设、指导当地医生等工作,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此外,医疗队还下乡3次,在贫困的维西县康普乡,他们走遍了9个村寨,为村民义诊、发放药品,给乡村医生讲座、培训。

      “乡亲们听说有上海的医生来了,都很高兴。”陈刚说,“看到一些病人病情严重,但因为经济困难、交通不便,就忍着不去医院,我们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只能竭尽所能去救治他们。”

      如今,陈刚和队友已经完成任务离开了迪庆,不过接力棒在传递,上海帮扶迪庆的第5批医疗队已来到。今年,上海援助迪庆州用于购买高原心血管疾病专科设备和培训专科人才、巡回医疗项目的资金达1156万元。

      与此同时,云南省红会医院、云南省心理关爱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昆明市传染病医院等对迪庆的组团式医疗帮扶,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仅医疗人员纷纷进驻迪庆,还通过医联体建设和专科联盟,用远程会诊、专家会诊等方式,解决迪庆当地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提升迪庆的医疗救治水平。

      (本文转载至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