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普洱西盟:佤山脱贫不等闲 奋力前行唱新歌

    来源:西盟县委统战部 2019-03-08 15:40:00

      “直过民族”是指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当前扶贫攻坚的难点之一。世居西盟县的佤族、拉祜族,即典型的“直过民族”。为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庄严承诺,西盟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西盟特色的“直过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安居工程
      2015年7月30日,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启动大会在西盟召开,西盟县以此为契机,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安居”工作思路和“六个破解”工作法,按照“国家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原则,严控负债、面积、质量,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让群众搬出了低矮狭小的“草窝窝”和年久失修的破旧危房,贫困乡村落后面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八组是最早动工的一批村子,村民岩堂在2016年的春节前搬进了新房。岩堂说:“以前我们住的房子只是随便用泥巴搭出来的“叉叉房”,现在我们住的房子盖得多好,住得多舒服,生活也好了,对我们的自己的生活也提高了。”
      博航八组的蔬菜是出了名的好,经常供不应求,但是岩堂说:“以前路好不走,他们卖菜需要每天分两次的来回运,同时还要担心家里的破房子。因为路不好也没有摩托车,我们以前卖菜才回来又要去收菜,有的凌晨两点就要出去,甚至一点就有人去了,以前我们门都只是用铁丝挂着,现在做什么都方便了,因为去到哪里不用操心房子会漏雨,现在的锁就更方便了,更比以前好。”
      在西盟县加快农村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后,岩堂忧心的问题都被一一解决,如今,西盟县在全市率先实现“组组通”水泥硬化,已退出贫困户都同岩堂一样搬进了安全稳固的住房。
      自从搬进了新房子,岩堂和妻子养了猪、养了鸡,还到县城打起了工。岩堂表示:“现在交通方便做什么都好了,骑上摩托车哪里都好去好回,现在我们自己骑着摩托去新县城打工,搞装修房子有什么做什么,一年两万元是有了,现在吃的也得吃,穿的也得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甘蔗
      岩堂家的生活变化正是西盟县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和打好基础提升攻坚战的缩影。正如岩堂所说,安居方能乐业。在帮助群众解决了“有房住”的问题之后,如何帮助群众实现乐业?其实,西盟县在做规划的时候把就已经把产业发展一并进行规划,通过精准选择优势产业,构建起了橡胶、茶叶、甘蔗、畜牧、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蜂蜜、咖啡、米荞等为特色产业的“5+X”产业发展体系,实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1个以上主导产品、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
      在中课镇班箐村的甘蔗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碌,班箐村全村400户人共种植了3848亩甘蔗,每年甘蔗能够给村里带来359万元的收入,人均收入达2337元。
      中课镇班箐村二组村民也贡从十多年前开始种植甘蔗,她说以前每吨甘蔗只能买到50到80元,她家将近11亩的甘蔗只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后来西盟糖厂被孟连昌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竞购,西盟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后县里和厂里都来了专家教他们种甘蔗,她家的甘蔗现在每亩产量能达到4吨左右,每吨440元的价格也让她对生活有了信心。
      也贡说:“我家的甘蔗都是优等,都是440元每吨,像看病、买吃的穿的东西那些都是用甘蔗钱,有得钱了现在生活好了,比以前好了,我都想活100岁了。”
      帮助贫困群众选择优势产业是西盟县打好产业扶贫战的第一步。龙头企业的带动为贫困群众解决了后顾之忧,更是让他们搭上脱贫致富快车。
      西盟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袁建平介绍,公司对建档立卡户生产的甘蔗承诺全部收购、确保价格稳定,并在市场好的情况下,适当对建档立卡户提高收购价格。袁建平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对距离厂区80km内、海拔1500以下的只要种出来我们都收,现在我们对种植的扶持也很大,例如2月28日以前种的,地膜和底肥我们都给无偿提供,在种植过程中我们的技术人员都会跟踪服务。”
      养蜂
      近年来,西盟县先后引进了农垦集团、安得利、三江并流、丁氏蜂业等省级龙头企业7家和市级龙头企业2家,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覆盖了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
      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是一个拉祜族村民小组,有着蜜蜂养殖的基础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西盟县在与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华蜜蜂养殖合作项目时,便在富母乃村布局了蜜蜂养殖基地,政府部门为村民们购买了蜜蜂,寄养在养殖基地,带动贫困群众抱团发展产业,实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村民二妹因为贫困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学历低、没技术使她看不到脱贫的希望。但是丁式蜂业进来以后,村里有了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二妹学到了技术,更有了脱贫的信心。
      二妹说:“现在在政府帮助下我们盖了新房、修了新路、布了路灯,我的目标就是好好的学这门技术,好好带动全村脱贫,过上小康生活,我们养殖的蜂蜜能买到全国各地,让大家也平常一下我们的甜蜜事业。”

      扶贫车间
      现在越来越多像二妹一样的贫困户到企业里边打工边学习技术,既找到了发展路子又掌握了脱贫技能。同时,西盟县还通过“扶贫车间”坚定了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脱贫的信心,为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之路。
      西盟县委副书记、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郑青江介绍:“整个西盟县是直过区民族,老百姓最大的短板就是素质,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培训,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放到“扶贫车间”里面来,边拿工资、边学技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通过技术提升,体面的、有尊严的脱贫。”
      班母村村民岩上在西盟三江并流公司做工,除了劳动的报酬,在西盟县创新的“六个联结”利益联结方式里,岩上还通过种草和学习有了不错的收入。岩上说:“种了30亩,1亩就是2吨,1吨就是350元,我家去年的收入就是4万2。”  
      西盟三江并流公司副总经理欧江说:“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利益。饲草只是贫困户收入的一个渠道,在收青贮料的时间段里面他们可以来我们牛场这做工,可以取得100块到300块不等的收入,还有就是我们每年提供每个贫困户7天在我们这里学习做工的机会和岗位,我们每天补助50块的收入。未来三江并流公司将把西盟建成“云岭牛繁育基地”,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户还将享受到产业链中繁殖、育肥等生产环节带来的红利。”
      通过产业项目全覆盖、龙头企业带动全覆盖、技术培训全覆盖、利益联结全覆盖,西盟县把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到主导产业里面,肉牛、养蜂、橡胶、茶叶等绿色产业在佤山开花结果,助力全县近3万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不返贫。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对于“直过民族”地区的西盟县来说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除了产业扶持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从扶智和扶志着力,牢固树立富口袋不如富脑袋的思想,“直过民族”的脱贫才有希望。
      为此,西盟县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在全县成立“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336个,选举产生委员1847名,覆盖了全县所有村民小组,让所有农户都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让贫困户通过自己勤劳奋斗实现脱贫,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优势变成扶贫优势、扶贫对象转化为扶贫力量,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和贫困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双摘帽”的新路子。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不仅为村“两委”人手少、事务多、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找到了途径,更是让贫困户有了榜样、有了动力、有了岗位、有了信心、有了技术、有了产业,真正使贫困群众带起来、做起来、动起来、干起来、学起来、富起来。
      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村民二妹就是这样的典型,“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后,二妹从自己待业在家到参与企业务工,再到以技术骨干身份赴分场进行技术服务,不仅自己获得了每年三万元的稳定收入,还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身份带领挂联贫困农户到企业就业增收。
      班母村十四组“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二妹和记者说到:“寨子里面的人选举我当宣传委员,我就一边在蜂场工作,一边在村里宣传,宣传养蜂技术,分享分享我的感受,再有一些是党的好的政策。帮助别人是快乐自己。”
      如今,再走进《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村村寨寨民族特色浓郁、勤劳致富光荣的氛围浓厚,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不做贫困户”的思想无一不在展示着“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西盟脱贫攻坚战场上发挥的人民群众主体力量。
      对于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西盟县也提前迈出了步伐。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便是西盟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市政府副市长、西盟县委书记杨宇说:“这一轮脱贫攻坚结束以后,我们希望‘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能顺利转化为“乡村振兴委员会”,所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其实一直在‘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里面贯彻着,比如说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都在‘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职责里面一一呈现,这也就是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沙子上不能盖高楼,衣食无着、穷乡僻壤不能一步蹦到振兴状态。西盟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贫困群众生产有了起色,生活有了信心,人有了精气神,也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必要基础。
      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八组村民娜嘎说:“以前我们小时候,穿不上好的衣服裤子,上学穿不上鞋子,而且吃不饱。现在我们住上了楼房,睡觉有被子盖,有好衣服裤子穿,现在我们的孩子去读书都是用摩托接送他们,还不用交学费,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越来越幸福,我们幸福都是党和政府给的,我们感谢党和政府。”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改革开放兴边疆,一带一路前程广,梯田金灿灿,村寨盖新房。哎哎哎,脱贫致富奔小康奔小康!哎江三木罗……”边疆变了,佤山变了,阿佤人民再次唱起的新歌里便是西盟县交出的脱贫攻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