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玉溪元江洼垤:不等不靠齐奋进 携手共筑幸福路

    来源:玉溪市委统战部 2021-05-06 17:24:00

      一个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洼垤人战天斗地的故事。一群敢跟石头硬碰硬、敢向石头要土地的彝族仆拉硬汉。在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铸造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地方,它就是玉溪市9个省级贫困乡之一的洼垤乡。喀斯特地质地貌,山高坡陡石头多,常年干旱少雨,加上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祖辈靠天吃饭,“种一山坡,收一箩箩”就是昔日洼垤的真实写照。
      “洼垤”以人得名,姓白名挖垤,生于明末,卒于清顺治年间,始任“粮名码头”故名。洼垤乡位于云南省玉溪市东南部,地处元江、石屏、红河三县交界,辖7个村(社区)64个自然村9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95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32户3784人。2020年因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集体。如今的洼垤,产业支撑明显增强,道路交通更加联畅,抗旱基础更加夯实,生态恢复更加明显,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基层党建更加坚实,内生动力全面激发。彝乡各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共同发展进步的基石,进一步坚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洼垤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700余万元,整合各类资金3.3亿元,硬化了道路,架通了自来水,培植了产业,实施了危房改造,修建了活动场所,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了基层党建提升工程等一件件、一桩桩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事要事,全乡各族群众用苦干实干精神铺就了一条幸福美满之路。凭借着勤劳善良的品德和不等不靠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美好生活,各族群众之间情谊绵绵,诠释着“一家人”的动人故事。
      为民服务解难题,夯实共同繁荣发展根基
      洼垤乡紧紧围绕“调优结构破瓶颈、夯实交通补短板、兴修水利增后劲、平整农田促增收、建强组织促脱贫、建美村庄换新颜”的工作思路。一是全力助推产业兴旺。始终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促短,多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全力做强立体经济产业,稳量增质发展传统烤烟产业,培植壮大冬早蔬菜、辣椒、豆类及林下产业,着力打造生态畜禽产业品牌。全乡已逐步形成了“上有核桃、中有烤烟、下有芒果”的产业布局,发展核桃3.2万亩、芒果1.2万亩,生猪年均出栏1.5万头,烤烟支柱产业显著提质增效。“短、频、快”的烤烟、畜牧、秋冬农业等纵深发展,立体型、规模化、特色化农业产业效益日益显现。二是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严格执行“河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公路沿线、河流、坝塘、美丽乡村生态治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加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严格落实乡村组人居环境整治责任,周一集中清扫日、日常保洁已形成长效机制,群众参与度明显提高。全乡呈现出了坡垤传统村落、邑慈碑传统村落、罗垤彝族仆拉特色村落、大瓦房特色村落、特色集镇等乡村美的风貌,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干事创业勇担当,接续奋斗向着幸福迈进
      全乡各族人民树牢“一盘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一是尽最大力气解决“十年九旱”民生问题。洼垤乡旱情严重时可长达半年多,三分之二的自然村要靠老天吃水,雨天采集雨水存入水窖是村民主要用水来源。每年11月至次年6月干旱期间,要靠乡政府从20多公里的地方拉水来供给,1立方米的水费高达60元,每年抗旱经费高达300多万元。洼垤乡政府千方百计组织实施950口小水窖、29个坝塘除险加固、20余项提水工程。这些工程,彻底解决了都堵村百年缺水的困境,高程提水也实现了“水往高处流”的历史性突破。一座座提水工程润泽洼垤大地,一处处清凉甘泉滋润着各族群众的心田。“看着水池里咕噜噜地涨水,听着家里水龙头哗啦啦的流淌,我这心里和娶媳妇一样开心呀!”邑尼都村小组长白中福边说边扬起难以掩盖的喜悦。这一项项利长远、惠民生的水利工程不仅让各族群众第一时间“解水困”,更让群众有了“拔穷根”的底气,昔日饱受干旱之苦的各族群众亲切的把这水叫做“功德水”,各族儿女都竖起拇指说共产党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二是激发敢跟石头硬碰硬、敢向石头要土地的内生动力。“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罗垤村人均可耕地只有1.9亩,在敢向石头要土地的彝家汉子马金文的影响带动下,村里的群众主动投入“造地”运动,全村“造地”600余亩。在团结奋进的道路上,洼垤人民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敢于碰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属于自己奋斗的人生传奇。看着改良地里一天天长大的庄稼,正印证着乡亲们常说的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党的政策好了,我们更要激发内生动力,让乡村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和马金文一样的彝乡各族儿女,面对艰难的生活条件,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始终坚信,只要鼓起勇气,拿出敢啃硬骨头的闯劲,定能踏上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弘扬文化树新风,打牢团结进步思想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一是焕发乡风文明,构建活力乡村。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育禾苗、感党恩”“巾帼心向党”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激情。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支持彝族文字和彝族刺绣乡土人才培养和传承,开发一批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特色餐饮,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经济发展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撒摩“阿哩”文化历史悠久,彝家人不仅把烟盒舞当作艺术瑰宝来继承,还把它当作自娱自乐、祛病健身的活动。因此,不分民族、不分你我,参加跳烟盒舞的人越来越多,烟盒舞成就了不少男女的美好姻缘,不仅舞出彝家人的风姿,更舞出了各民族兄弟姐妹手牵手、心连心同步踏上通向全面小康的民族团结“连心桥”。二是广泛开展“最美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党的政策好、讲团结、感党恩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树立良好道德新风尚,扎实推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用先进事迹、先进人物感染、引领身边的人崇德向善。“我的家园我管理”“美好家园齐心建”理念深入根植人心,全乡各族群众的心更齐了、笑容更灿了,充分展现了一幅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时代画卷。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洼垤乡如何书写“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新篇章?洼垤各族人民给出最响亮的答案就是携手拓展“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精神,凝心聚力从产业振兴、基础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民族振兴上下足功夫,让幸福和谐之花永远绽放在美丽洼垤的村村寨寨。

      (来源:元江县委统战部;作者:龙保山,系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网络宣传特邀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