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临沧凤庆:团山村“六变”诉说小康路

    来源:凤庆网 2021-05-13 17:44:00

      眼前这个“青砖黛瓦,古韵悠悠”的彝族俐侎村落,有谁能够想到这曾是郭大寨乡三大深度贫困村之一,稀泥坑洼的土路,低矮无光的土堆房、茅草房,少数民族语言不通、文化习俗不同带来的思想游离,抱守传统农业过穷苦日子,人少村空地闲是曾经的常态。如今的团山村在中央精准扶贫的“东风”里,改头换面、焕然一新,一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崭新洁白的钢筋混凝土平顶房,一条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蜿蜒至田间地头,老人悠闲的在田间街头散步闲谈,儿童愉快的在校园中玩耍奔跑,崭新的汽车在硬板路上飞驰,琉璃瓦、花格窗、瓷砖墙、俐侎图腾等建筑元素,与周围山水相得益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俐侎村落。
      走进团山村的村委会,俐侎老支书李永和正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欣慰的看着如今村子的变化,向人们诉说着这个俐侎村寨这些年来的沧桑巨变。“七十年来,彝族山寨俐侎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鼎立扶持下,山寨俐侎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亘古未有的大变化。”李永和如是感慨道。李永和生于1949年,郭大寨乡团山村老党员,72岁的高龄、51年党龄见证了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小山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一步步蜕变。
      俐侎村寨第一变
      饮食大变样。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群众的第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前,俐侎人的一句顺口溜“俐侎吃米饭,要等香火嗅”,充分反映了困难年代的俐侎人吃上一顿米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吃油吃肉就更难,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沾上些许荤腥。那时候较好过的人家吃油,首先要烤一坨盐巴,俗称锅盐,接着用筷子在装油的小土罐里舀上一点,放到勺子里,再把烧红的锅盐放进勺子里,待菜锅涨开,迅速把勺子放进锅了,只听见“波啰啰”的一声,便称做是放了油盐。而现在的俐侎人顿顿能吃肉,饮食从原来的吃不饱到吃粗吃饱再到现如今的吃细吃好,家家每年杀年猪,不愁没肉吃,饮水管线输到家,吃水安全又干净。饮食条件成为这个俐侎村寨最为巨大的一个变化。
      俐侎村寨第二变
      穿衣大变样。五十年代的俐侎人穿麻衣、穿麻裤、穿草鞋;垫草席、盖棕单、披麻被,一套衣服穿三年,破了补起又三年。六十年代的俐侎人穿布衣、穿布裤、穿布鞋,垫的是草席、盖的是毡子,披的棉被,三两套衣服轮流穿,破了丢了不心疼。八九十年代的俐侎人穿的、盖的、垫的不再是问题。如今的俐侎人衣柜里塞满了棉纱、织染、缝制的特色俐侎服饰,各式各样的俐侎特色服饰深受各类游客的喜爱,每逢佳节,能歌善舞的俐侎人便会穿上各类银饰点缀的民族服装,相约而聚,共同欢庆这伟大盛世、共同铭记党的恩情。
      俐侎村寨第三变
      住房大变样。五十年代树丫叉茅草房;六十年代三架梁挂墙房;七十年代三架双梁挂墙房;八十年代五架单梁挂墙房;九十年代小砖木头结构房。而今的团山村俨然是特色小镇,一眼望去,清一色的碧瓦青砖小洋楼,干净整洁的街道,杂货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往来飞驰的轿车。家家都是水泥院子,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应有尽有,厕所是抽水马桶的,洗澡有专门的洗澡间。
      俐侎村寨第四变
      道路大变样。“一九八六年,从郭大寨乡政府到团山村十五公里的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我们俐侎人告别了道路险阻、与世隔绝的窘境,汽车的喇叭声在俐侎山林中回响,基本结束了人背马驼的落后局面,俐侎村寨的发展从此刻开始高速奔驰。”李永和感慨道。村组道路、经济林区道路挖通,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生产路蔓延至田间地头,路网建设成效显著,给团山俐侎人的生产、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15年以来,在省高院等各级部门的倾情帮扶下,团山公里提级改造,十五公里的柏油路建成通车,全村生产道路全部硬化完成。如今的团山村,家家都有摩托车,原来到乡政府四五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四十分钟就能到达,这缩短的不只是时间,更是俐侎人民与党的距离,人背马驼回归历史,成为了俐侎人心中永远的回忆。
      俐侎村寨第五变
      教育大变样。以前的团山小学,低矮破落的教室,坑坑洼洼的操场,昏暗低沉的灯光,一个老师教着四五个年级的学生,一个个老师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永远留在了这个贫困的俐侎山寨,将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埋在心里,为俐侎人的人才培养贡献了毕生心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的的大力扶持下,团山村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们上课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玩耍是在平整干净的塑胶操场上,每天早上都有国家免费提供的鸡蛋和牛奶,在岗的教师都是本科生和大专生,他们是德才兼备的“灵魂工程师”,是俐侎群众的“贴心人”,教育氛围无比浓郁,每家每户都深刻了解到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都以供自己孩子上学为荣。教育发展提升了俐侎人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美丽彝族俐侎村寨的底气,是全村群众奔小康的希望。
      俐侎村寨第六变
      医疗大变样。过去的俐侎人看病难、看病贵、治病更难,小病小灾得花费四五个小时来到乡上治疗,费时费力,疑难杂症,因为穷,无法到县上诊治,毫无头绪,病急乱投医,到头来病没医好,钱财也空了。自新型合作农村医疗实施以来,小病小灾不是问题了,村卫生室就可以治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在新农合的报销下,不再是生活的压力,各级医疗部门都会不定期进行免费的体检,让人足不出村就能得到很好的医疗救助,看病治病不再难,大病重病不再贵,俐侎群众笑盈盈,永远铭记党恩情。
      俐侎群众衣食住行医教的飞跃变化,反映了郭大寨乡彝族系俐侎村寨的跨越发展,从当初的深度贫困村到如今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民族团结示范点、民主法治示范点,2020年郭大寨乡团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万元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2847元。团山村如一只破茧的蝴蝶,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彝族俐侎文化已飞出了这一片小山村。
      幸福美满的团山村俐侎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欢,山野田间,美妙山歌,阵阵入耳,一幅美景,好不惬意。
      (供稿:凤庆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