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高校统战】普洱:美美与共 和谐致远 普洱学院“七个结合”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来源:普洱市委统战部 2018-06-19 17:29:00

        新中国成立之初,普洱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发出了铿锵的民族团结誓言,从此民族团结之花在普洱绽放,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美好图景,也为普洱市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边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普洱学院作为一所与普洱市各民族共存、共生、共荣的地方院校,一直以来秉承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弘扬“固本和谐、创新致远”校训精神,通过探索“七个结合”有效途径,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创建活动,把培养边疆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传承地方民族文化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实践带动上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形成了“美美与共、和谐致远”的民族教育工作局面。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主题,高度重视各族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根本任务,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是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学校通过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宣讲报告、调查研究等形式,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讲、“共筑中国梦?同绘彩云南”百场形势政策报告会、双百双进、“云岭大讲坛?天赐普洱讲坛”等活动,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深入师生群体,宣讲阐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及地方民族文化,深化师生思想认识;广泛采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传播的形式,利用校园网、官微、QQ等平台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谐氛围;通过主题班会、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民族社团活动等形式,加大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弘扬,增强师生爱国固疆守边热情,切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等二级学院专业优势,通过通识课、选修课、专业课等课程设置,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渠道,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通过制定政策、投入资金,积极鼓励教师出版《普洱民族关系概论》、《普洱文化通论》、《普洱本土民歌概述》等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开设《普洱地方民族文化》、《中国西南民族史》等民族文化通识课、选修课;积极组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普洱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创新研究”等校级创新团队,加大对地方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研究阐释;加入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运用多媒体、网络、新媒体、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大同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思普革命老区纪念园、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中学等合作共建,建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相结合

      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政治上可靠,专业上过硬,能够“回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站得稳、留得住”的人才,是普洱学院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一是围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校”建设,制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建目标。2015年初,学校围绕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要求,及时制定《普洱学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示范院校建设。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纳入《普洱学院章程》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地方性”和“民族性”两大特色优势,培养边疆民族地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5年3月学校被评为“云南省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示范学校”;2015年11月学校被云南省教育厅和省民委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二是用“五讲标准”衡量合格人才培养质量。特殊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普洱学院必须用“五讲”的标准来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合格,即讲“一个硬道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讲“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讲“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讲“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同时,学校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规模和范围,逐年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录取比例,其中,2017年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98人;承办省教育厅开展的“国培计划”——“特岗教师”访名校培训工作,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特岗教师需求,探索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实现模块化教学。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

      学校立足本土,组建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团队,对普洱民族关系、边疆安全、跨境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文化等开展研究,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加大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创新,通过研究产出和积累了一批云南尤其是普洱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融入课程建设、学校文化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而坚定和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一是加大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拉祜族研究中心、佤族研究中心等平台资源优势,加大对边疆民族问题、民族文化生态学、民俗传统文化保护、民族生态养生、民族传统医药开发等课题研究,为地方理论研究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其中,我校罗承松教授入选全国民族学专家库,在全国民族学研究学者中排名第72位;秉持“立足边疆实际,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宗旨,创办了《普洱学院学报》,设立了“佤族文化研究”、“拉祜族文化研究”、“绿色发展研究”等专栏,致力于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与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签订了“1+1+1”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借力名校品牌价值和教学科研资源,共同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研究,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三方约定依托普洱民族团结第一碑,共同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学术论坛,为云南建成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学校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品牌加以推广,形成“152”特色活动模式,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1”是明确一个主题:“民族团结大家园”主题。学校每年将“民族团结大家园”主题纳入《普洱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实施方案》中,由此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活动。如:“民族团结一家亲”经典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老挝文化节活动等,通过民族团结主题征文、书法、摄影、微电影、民族团结教育优秀案例征集、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佤族新米节等活动形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5”是树牢五个坚持:学校坚持每年不少于两场全校性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讲座;坚持开展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坚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展示;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院、进班级、进宿舍活动;坚持开展向少数民族“献爱心”资助活动。通过“五个坚持”,真正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融入师生群体,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意识。“2”是突出两大特色:一是打造普洱绝版木刻品牌优势。我校与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建“普洱学院·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通过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真正将瑰丽多姿的普洱边地文化展现给国内及国外大众。二是打造学校文艺精品项目“普洱少数民族原生态鼓乐舞《山魂鼓韵》”。通过对普洱5个代表性民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佤族)的传统鼓乐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再创作,融鼓乐和表演为一体,用赋有普洱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要求,传承弘扬展示普洱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目历经三年策划、编排,于2017年12月26日成功进行了首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2018年3月,应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的邀请,我校组织师生赴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开展中华文化交流访问并奉献了原生态少数民族鼓乐舞“山魂鼓韵”,赢得了在场师生及当地媒体的广泛赞誉,为促进中泰文化交流、增进中泰传统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积极搭建地方民族艺术博物馆、普洱绝版木刻精品陈列馆、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校史馆等民族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广泛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大众推介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为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帮扶助困相结合

      学校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争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捍卫者。一是建立师生帮扶制度。学校关心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常年选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导师制,全面加强学生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教育指导;遴选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低年级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帮助解决实际学习生活困难。二是提供学生助学保障。按照“扶弱更为砺志,济困意在助学”的指导思想,整合国家、社会和学校力量,建成了“奖、贷、勤、补、减、缓”为一体,以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辅助,以社会资助和困难补助为补充的全方位帮困助学保障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7个特少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提供切实保障。其中,建立了“同舟爱心基金”,对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对挂钩扶贫点镇沅县按板镇联盟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子女建立长期助学计划,按照国家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并减免学费,目前已有3名贫困学生录取到我校就读。三是重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构建了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建立心理辅导员工作机制。四是树立先进典型。以评选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优秀学生干部、优秀三好生为带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学院、班级、模范个人评选活动,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推动学校健康和谐发展。学校先后涌现了云南省首名捐献骨髓干细胞大学生汪良俊、见义勇为好学生王永刚、茶城优秀志愿者宋志诚、“全国优秀特岗教师”桑磊(怒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傈僳族)等一批优秀学生代表。

      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云南三个目标定位及普洱市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通过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科学研究、合作办学等形式,加大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有效推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一是打造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群。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基础教育、热区农业、艺术学、城市燃气、休闲养老为核心的六大学科专业群,新建了“民族学”、“生态学”、“食品质量安全”、“老挝语”、“缅甸语”、“城市燃气”、“老年保健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打造核心特色专业、整合新兴交叉专业、社会急需专业的专业群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学校积极发挥基础教育优势,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师资,为普洱市九县一区培养大量师资人才,有效发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力军作用。二是深入开展服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参与创新创业设计大赛,投入三下乡、扶贫攻坚、公益活动、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真正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创新创业大赛及学术科技节等比赛,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赛区比赛银奖1项,铜奖7项;获第九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三等奖1项等。与普洱市中心血站联合开展“我献血,我光荣”活动,2017累计献血11万毫升。连续三年参与普洱绿色发展论坛的筹备工作,全面促进普洱的绿色发展。

      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意识形态和维稳工作相结合

      学校结合普洱多民族聚居区及校内少数民族学生、边境留学生较多等实际,认真抓好意识形态责任制工作,制定《中共普洱学院委员会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全校师生中华民族大团结意识的共同思想基础。一是加强普法教育。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宣传系列活动,通过讲解法律知识、提供咨询服务、进社区广泛宣传、资料图片展示等形式,增强各民族学生学法、尊法、守法及用法意识;依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法律咨询中心及法律援助工作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出台了《普洱学院关于建立各类官方微博、微信审批、备案制度的规定》和《中共普洱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强化各类报告会、研讨会座谈、论坛等管理实施意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提升舆论引导的效果;成立了一支由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骨干组成的舆情工作队,建立了《普洱学院舆情工作管理办法》、《网络重大事故应急处理与报告制度》等制度文件,加强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应对,及时加强处置网上不良信息管理;制定《普洱学院校园安全管理条例》、《普洱学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严禁校内师生及外来人员在学校内传播宗教、发展教徒,严禁在学校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举行宗教活动、散发宗教类出版刊物和宣传品;连续五年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和诉求,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情况,有效地提升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2013年、201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云南省“平安校园”;获得云南省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辐射交流相结合

      针对普洱多民族跨境而居的实际情况,学校历来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成立了东盟学院、东南亚研究院、老挝研究中心,建立了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积极推进南亚东南亚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合作办学,通过“2+2”或“3+1”模式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与泰国、老挝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建设农林科技推广研发中心,承担一批对中国及东盟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老挝丰沙里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汉语言培育”,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共同举办中国语言文化节,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中老泰文化交流,促进三国友好交往。通过和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增强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国的认同感,必将进一步促进国家和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助力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