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保山:“木鼓声声”敲响新时代司莫拉幸福之音

    来源:保山市委统战部 2021-04-02 11:34:00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农历庚子鼠年仲春的司莫拉佤族村显得格外热闹,村口的红灯笼、门盈的红对联、桌上的红粑粑……,春节后长存的喜庆氛围随处可见。此时,距离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考察慰问边疆各族群众已过去一年有余。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这是当地佤族群众的一句谚语。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村寨广场上,总书记按照当地习俗,拿起鼓棒,敲响三声木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深深祝福,凝聚着边疆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勇气;殷殷关怀,浇灌着边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心田。
      “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化作边疆各族群众向美好生活奋斗的实际行动。
      谆谆话语,殷殷寄望。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保山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保山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锐意进取,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度结合,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脱贫致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保山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大米粑粑一样紧紧揉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
      腾冲市清水乡的司莫拉村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村寨。在佤族话里,“司莫拉”意为“幸福的地方”。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这里并不像寨名那样幸福。2014年,全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7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作为保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近年来,司莫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末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48元,2020年底达17424元,实现增长约1.5倍,是2014年的7.2倍。
      新时代的佤族群众用实干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把象征兴旺的木鼓敲得更加响亮。司莫拉佤族群众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真实写照,也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真实写照,更是边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实写照。探究“幸福”背后的真谛,答案就藏在“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脱贫攻坚成效的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之中。
      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整村脱贫”的“蝶变”是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的生动体现,突出党建为引领,聚焦解决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通过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带领群众成立“草上飞”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石斛、重楼、万寿菊等特色产业,引导参与乡村旅游等,切实保障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构建“分片到组、包保到户、责任到人”的攻坚体系,以基础设施建设撬动,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注重思想“扶志”、能力“扶智”、发展“扶业”。通过党员亮身份、承诺践诺,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全力抓实住房保障、道路通行、就学就医、产业就业、饮水安全、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实现了“篱笆房”到“安居房”、“泥巴路”到“硬化路”、“小私塾”到“大校园”的转变,群众的意识也由“要我干”转向“我要干”“我想干”。身残志坚的佤族群众李发顺户通过发展种养殖、成了脱贫自立自强、不等不靠的典型,更是保山各族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典型。
      突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双推进”,是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促进发展,发展需要产业支撑,紧紧围绕“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目标,依托腾冲旅游资源优势,2020年6月成立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将寨里的全部农户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向外对接市场,组织群众发展产业。合作社组织社员开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服务、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民族舞蹈表演、民俗工艺品、民宿服务、公共设施管理服务等。通过产业利益链将群众有效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发展大米粑粑、生态研学等乡村旅游产业业态。为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目标,村里共开展技能培训11期484人次,仅2020年,开展民宿、农家乐、茶艺师、种养殖、农民画创作、导游等培训253人次,主动同周边的机场、茶园、景区联系,为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寻找就业岗位。同时,选聘旅游讲解员、保洁员、景区秩序管理员和村内务工人员30余人,农特产品一条街26格商铺已正常销售,收入稳定,让村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如今,共有62户合作社员通过入股分红、资产租赁、产业经营、就近务工等方式,获得了多份收入,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通过整合“民族文化示范村”“美丽乡村”等项目,先后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建设了司莫拉礼堂、陈列馆、文化活动广场、农耕文化观景台、寨中休息厅、旅游公厕、佤族特色寨门一系列项目,并通过统一定制传统佤族服饰、种植寨花、再现传统佤族酿酒工艺等方式,着力让佤族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是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大家的村庄大家管、大家的家园大家建、大家的事情大家说了算。”以建设5A级景区为远大目标,着眼于提升全村人居环境,以“产业发展、精神文明、村容村貌、社会治理”等为着力点,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让村民积极参与自己的家园建设,不断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围绕“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的主题,司莫拉成立“美丽村庄建设管理委员会”,健全村庄保洁“美丽公约”、卫生管护“三员三长制”等机制,推广“1+1+N”的农村末梢治理模式,引入“爱心脱贫超市”激励机制,以积分兑换的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落实“十条村规民约”,深化“门前三包”和“最美庭院”评比,人居环境整治形成自觉,构建了“组组行动、户户参与、人人有责”的农村治理新格局。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点”为载体,探索服务群众的“最后200米服务圈”等治理模式,形成多元化乡村治理体系,以群众自治、自管来激发各族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乡村振兴凝聚力、战斗力,营造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脱贫致富的思想基石。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主线,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在思想舆论阵地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激发佤族同胞的共同体意识和感恩意识。用好用活“乡村主播”,组建了由党员、少数民族乡贤、致富带头人、光荣脱贫户等为主体的宣讲小分队,开设司莫拉民族文化讲堂,通过火塘会、专题讲座等方式,与佤族群众一起谈变化、讲未来,算发展账、收入账,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引导佤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设厨艺、茶艺、电工、种养殖等多期免费培训,提升中寨各族群众的职业技能,促进各民族经济、技艺上交流和融合。组建佤族歌舞队伍,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民族文艺队进行大联欢,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同时,通过传承民族歌舞、曲乐,唱响中寨各族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
      如今的司莫拉佤族村,清泉汩汩流淌,鼓声绵绵不绝,村民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憧憬。司莫拉的“蜕变”,是保山“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保山“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更是保山“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一个缩影。司莫拉的“蝶变”,折射着整个保山大地的巨变。面向未来,以司莫拉佤族群众为代表的边疆各族人民坚信,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挥绿水青山的优势、传承佤族民俗文化、发展农旅融合模式,用好佤族民俗文化,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新时代的幸福之歌一定会越唱越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