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潘红伟:费孝通先生“云南三村”调查的调研及启示

    来源:楚雄州委统战部 2021-04-09 17:27: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实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上世纪四十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禄村’‘易村’‘玉村’)”开展“田野调查”的精神、作风和方法是一部常翻常新、常学常新的无字的书。
      深度调研
      费孝通先生“云南三村”调查在国内国际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楚雄州委统战部锁定调研主题、组织精干力量对费孝通先生“云南三村”调查开展调研,主要做法是:
      蹲点调研
      调研组一年内先后蹲点“禄村”3次,“易村”4次,“玉村”1次,先后有34人次到“三村”深入调研,时间达8天;主要执笔人各自先后赴“禄村”“易村”共9次,时间达13天之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搜集费孝通先生在“三村”“田野调查”时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开展调研、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等鲜为人知的典型事迹。
      深透调研
      做到“三村”调研、重点知情人采访、《云南三村》等文献通览“三个全覆盖”,走遍访遍“云南三村”,采访重点知情人达30余人,对《云南三村》等文献进行精读深阅,做到调研全覆盖,蹲点逾两周,遍访数十人,文献细披阅。
      联合调研
      联合玉溪市委统战部、民盟玉溪市委,深入玉溪市“玉村”开展调研;联合民盟楚雄州委、州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整合资源,开展联合调研,参与调研单位部门7个,调研人员11人,形成调研成果8件。
      几点启示
      费孝通先生“云南三村”调查中的调研精神、调研作风和调研方法对当下统战调研工作仍具现实意义,并形成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
      坚持问题导向搞调查。费孝通先生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即对江苏吴江经济作过深入调查,写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28岁英国留学回来后任教于云南大学,由于需将已受现代工业影响的内地农村经济与仍处传统小农耕作的边地农村经济进行比较研究,加之其五年前曾对《云南农村调查》进行过仔细研究,对记述“禄村”的详细情况印象深刻,一种迫切把五年前的详细数据和现在的情况作比较从而得出对比性研究理论的责任感驱使其选择“禄村”进行调查。费孝通先生跋山涉水百余里到“禄村”作长达3个月之久的社会调查,最终形成剖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重要调查报告《禄村农田》。在“禄村”调查期间,费孝通先生得知该村一姓张的商贩常从“易村”贩卖土纸到禄丰县城,并从中了解到“易村”有不少群众以造纸为业增加收入的情况。于是,其与学生张之毅徒步40多里山路2次到“易村”开展调查,前后用时28天,写就了以解决农村手工业问题的调查报告《易村手工业》。后又经过多方了解比较,选择了当时马帮云集的玉溪市红塔区“玉村”开展以商业为主的调查,写就了以解决农村商业问题为目的的调查报告《玉村商业经济》。费孝通先生开展“田野调查”的初衷就是为了解答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更加重要的问题”。费孝通先生之所以经年累月跋涉,从“江村”到“禄村”“易村”,从沿海到边疆的调查之路上,是决心要把这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分析研究清楚、透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鲜明的主线始终贯穿于先生“田野调查”的过程之中。
      启示之二:
      克服种种困难搞调查。费孝通先生深入“三村”调查,先后两次徒步或骑马深入“禄村”“易村”开展“田野调查”,总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易村”期间,费孝通先生独居村后山头的破庙或独居村前地头的文昌宫,还时常徒步几十里山路定期到易门县的集市等地购买蔬菜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在“禄村”长住房东王氏家的小土楼,一住就是数十天、数月,自己携带炊具、自己解决饮食,克服住宿简陋、蚊叮虫咬、生活不便、交通闭塞、环境恶劣等各种困难,特别是在“易村”开展调查时所居住的离村较远的破庙和文昌宫,无水、无电、无床、无火、无安全保障。费孝通先生在“三村”的调查坚持白天深入田野采访群众、问学民间,深夜在油灯下就着砖瓦搭成的“案板”埋头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不畏山高路迢迢、床头屋漏无干处等困难的克服中开展调查研究的精神实为可敬。
      启示之三:
      求真务实、追本溯源搞调查。费孝通先生“云南三村”调查过程、成书过程、成果转化过程,都是在大地上、在“解剖麻雀”中寻找答案,都是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禄村的农田,到易村的手工业,再到玉村的商业,一路调查一路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以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态度对问题进行剖析梳理。据查证,费孝通先生在累计110天的“田野调查”中徒步100多里,问访310余户农户1400余人,形成《禄村农田》,为深刻解答“如何改变土地制来改善农民生活”“改变农业大国的贫穷面貌的根本出路在哪里”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针对性、说服力极强的确凿实证。综合运用座谈、走访、做表格、实际丈量田地等方法,系统了解调查对象,反复搜集并研究第一手资料。比如,费孝通先生以“禄村”的蚕豆和水稻作为调查对象,列出农作日历表,标注气温和雨量,通过综合观察分析,得出“水稻和蚕豆是极适宜在该地生长的农作物了”的结论。又如,费孝通先生关于“农田单位”的调查,为了弄清楚“一工田究竟是多少亩”这个基本的在农村一直模糊不清的问题,亲自带人丈量田块,反复推算,得出“1亩约合2.6工”以及“以工为单位具有弹性,不利调查”的结论,为深化“禄村”农田的精准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云南三村》中类似求真务实、追本溯源搞调查的例子俯拾皆是。
      启示之四:
      调查与研究并重,确保调查成果立得起站得住开展调研。费孝通先生的《禄村农田》共12章61节34万多字,在社会学界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费孝通学生曾十分欣慰地说过,“如果本项研究,作为对中国农村现存境况的分析,能够为将来的正确选择做出贡献,我将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禄村农田》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在结论上,还体现在分析方法中。《禄村农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939年的上半年,我在云南大学担任一些功课,未便长期离校,所以利用这时间,把材料整理成文。我曾以这初稿请教各师友,前后又改写了好几次。同年8月3日我趁暑假之便,又去‘禄村’做第二次实地调查,一方面校核我已有的论据,一方面考察一年来‘禄村’经济的变迁。同时,我因为怕自己有偏,便偕同张之毅和张宗颖一起到实地观察。反复校订,一再考核,经两个月,到10月15日结束回省。根据复查的结果,又把原稿重写了一遍,至1940年1月才完卷。”可见其用功之精深、研究之严谨。费孝通先生何以两次深入“禄村”“易村”开展调查,何以耗时110余天,何以用尽“写调查提纲”“亲身出马”“开调查会讨论”“自己做记录”等调查方法,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调研结论的科学可靠。
      (作者系楚雄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