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及提升路径研究——以保山为例

    来源:云南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 2023-10-13 09:13:00

     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及提升路径研究——以保山为例
      王丽  保山学院
       编者按:由省委统战部、省委教育工委举办的云南省第十二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征文活动已圆满结束,组委会评出了一批获奖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将陆续推送部分获奖论文(摘编),供学习参阅。
      保山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地级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融共治的地区,从古至今,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特色的多元文化及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的历史事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历史基础
      (一)哀牢归汉——保山各民族开启了与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保山古称哀牢、永昌,因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国归附汉朝,设永昌郡而得名,为仅次于东汉首都长安的第二大郡。永平十二年(69年),柳貌率哀牢全境77个部落55万余人全部归附东汉中央。869年,在哀牢属地,设立永昌郡,为东汉第二大郡,哀牢王国正式归属中央王朝管辖。中央王朝对保山的统治和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基础。
      (二)滇西抗战——保山各民族书写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诗篇。滇西抗战中,保山各族群众激于民族大义,毁家纾难,与中国军队、南洋机工、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力量一起和日本侵略者作坚决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利益和领土。滇西抗战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形成了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化并弘扬传承。
      (三)永昌道——保山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在保山境内的一段被称为永昌道。永昌道是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也是国家开疆拓土、贸易往来、民间交往、民族迁徙的大通道。永昌道作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极大地促进了保山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永昌道推动了保山各民族和中原地区人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四)移民迁入——保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层活力。秦汉时期,吕不韦后世家族被汉武帝迁到云南边陲保山,建立不韦县。蜀汉时,吕氏家族执政永昌,维护了云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了民族团结,宣传了中华民族正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元明清时期,随着大批移民的到来,保山民族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汉族、回族迅速增多,成为保山的主体民族,她们与世居民族不断交融,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而努力。
      (五)文化共生共融共创——保山各民族丰富交往交流交融的凝聚性、包容性见证。保山文化呈现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民族、华侨以及抗战文化并存的多样性特征。随着哀牢归汉、永昌设郡的开始,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内地文化也得到极大的传播和发展。明清时期,保山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普遍认同,文化成为了联系当地各族人民的重要纽带,促进了各民族对国家、中央政府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断增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性不断增强,保山主体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性和包容性的构建。
      二、提升路径
      (一)夯实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认识其理论渊源,高度重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进一步推广普及激励保障政策,为进一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桥梁,全面促进全市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保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哀牢归汉、滇西抗战等历史故事,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认知和实践的全覆盖。
      (二)构筑精神家园。一是精神资源。如“哀牢内属”促进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滇西抗战中各族同胞团结一致抵御外辱、血战到底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及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永昌府文征》中的历史记录;古有柳貌、吕凯、王伉,今有艾思奇、杨善洲等人物,这些都蕴含着保山各族儿女心向中央,拥护统一,一心一意跟党走、民族团结不变心的宝贵精神。二是符号资源。创作传唱《司莫拉的春天》《巍巍松山》《三声鼓响》《一把油纸伞》《十唱共产党》等;利用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电视、广播等传播载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三是红色资源。隆阳区金鸡“4·15”武装起义、腾冲国殇墓园、松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佳话和遗迹,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悟革命精神,汲取红色力量,赓续精神血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四是传统资源。中国史书中最早记载的云南汉文化就是永昌文化。永昌、腾越地区的“街子”贸易、吕不韦后裔开创的“文教之风”、农业纺织、耕种技术及生活习俗等,是保山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留下的宝贵财富,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三)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在抗击疫情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山各民族群众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谱写了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英雄壮歌。全力筑牢祖国西南边境安全屏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以事实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有力推动了保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征程上,保山要着力破解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交通通达起来、群众富起来、城市靓美起来、生活丰富起来,努力增加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让保山各族人民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起同步共享发展。在发展旅游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山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保山通过旅游,运用景区民族文化,嵌入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讲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开展富有特色的广场民族歌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遗传承项目等文化展示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享式的鲜活做法,让游客在自然舒适、诗与远方的观光旅游中,享受祖国大好河山、感悟中华文化、增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旅游体验成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山各民族的大流动、大交往、大融合,展现了保山各民族心理上认同、情感上亲近,这是深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和结果,整体上表现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个体上表现为相互来往、相互交友、相互通婚。彼此增进了民族感情,各族群众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交往交流日益频繁,交融部分不断加快,嵌入式居住冲破了以民族划分的社会格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拓宽了各族人民共乐空间。
      (四)选树典型,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山样本。保山加强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建成以边境乡镇为支点的“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城乡融合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相邻州市共建共享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盟”,“保山——美美与共的乐土”“唱响新时代边疆人民幸福之歌”“党建引领共育民族团结花”等创建经验做法以及微纪录片《情满司莫拉》等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刊播,涌现出了扶贫英雄郭彩廷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等系列品牌,着力打造新时代创建工作升级版。
      (五)发挥地方高校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社会服务功能。保山学院是保山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是云南省首批两所国门大学之一,学校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开展了“滇藏学子同上一堂思政课”“关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开展边疆社区治理”等特色活动,不断提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一是依托其作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科研优势,加强民族基础理论基础研究,为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二是立足保山民族乡镇发展需求,通过设计精准方案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三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功能,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保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四是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推动成果转化,让保山各族群众真正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