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红河绿春:聚焦“五边”高质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来源:绿春县委统战部 2024-04-29 13:14:00

      
      近年来,绿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工作放在全县工作重中之重位置,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学内容,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打造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升级版。采取“组织强边、文化兴边、生态立边、开发活边、和谐稳边”的“五边”工作举措,引导全县各族群众增强“四个与共”、坚定“五个认同”,走出了一条“同心向党强边疆、强边筑梦跟党走”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组织强边”汇能量 高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一直以来,绿春县注重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上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2021年以来,召开县委常委会7次、政府常务会议6次进行专项研究部署,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3次、县委民族工作会议3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交办和亲自督办民族工作重大事项,形成了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民族工作大格局,民族团结进步品牌逐步形成。
      依托“道中华”等平台,推动绿春各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创新交融。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推广“道中华”微信公众号,党员干部累计关注学习人数2万余人,推荐《第五批国家级名录·都玛简收》《红河哈尼梯田申遗十周年:绿春片区的保护利用》等文章。利用“道中华”传播《跳鼓舞》《阿茨》及“天下最长民俗画廊”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
      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构建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环境。从《哈尼阿培聪坡坡》《都玛简收》《烟本霍本》《尚书·禹贡》等古籍记载中,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打造服饰、古歌、文艺、饮食等文化品牌,促使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构建各民族空间嵌入的社会环境。
      立足绿春资源优势实际,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5个,州级示范单位14个,县级示范单位29个,示范联盟1个,州级模范集体1个。平河镇率先实施乡村治理和边境治理示范,平河镇拉祜寨演绎了边境“直过民族”从原始部落到现代文明“千年跨越”的传奇故事。2023年3月,拉祜寨“一步跨千年”的脱贫实践入选“2023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国际论坛”典型案例,平河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集中宣传活动
      “文化兴边”聚人心 全力推进筑牢共有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铸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过程,实施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覆盖工程,组建民族研究所、民族文化培训学校,成功申报《都玛简收》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创作《闹宴》《跳鼓》等30多部优秀传统文化作品。
      红色文化铸魂。打造梅尼新寨“雄关暗堡”、平掌街红色革命遗址等教育基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瞻仰烈士陵园、“红色故事大家讲”等活动38场次,在赓续红色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先进文化铸魂。探索“文明创建+民族团结”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倡导各族群众签订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深入推进“五爱活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学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近年获评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单位)16个。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绿春一中
      “生态立边”促发展 共同迈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增强发展后劲。绿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337”工作思路,锚定县委“三年强基础、八年开新局、十五年创示范”发展目标,深入落实系列三年行动,县域经济健康运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兴边稳边固边示范取得新进展。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为61.05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819元、13389元,分别同比增长2.5%、9%,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厚植生态沃土。黄连山水库评为省级美丽河湖,实现连续36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创建国家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乡村62个、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4个,环境空气优良率100%,综合指数排名全州第1位。2022年被列为省级GEP和GDP双核算、双运行试点示范县,以生态高颜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实现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900元、同比增长12.6%,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累计建成“党建引领、六村同创”乡村振兴示范村29个。大力开展“千村万户”大整治行动,以“五治五美五带头”为抓手,以“万吨水泥进农村、百万资金进乡镇、千名干部进千村”为保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6个自然村入选省级美丽村庄,牛弄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云南省20个优秀村庄规划典型案例》,“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获省级通报表扬。
      
      △黄连山水库
      “开放活边”通经脉 扎实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创新“网格+”工作模式,将全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县城和集镇社区服务管理。1万余名各族群众集中搬迁到5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各民族混合居住,实施“沪企入滇工程”,完成21家东部企业落户绿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次。与元阳、红河、金平3县签订《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民族团结进步联盟框架协议》,与江城、墨江、宁洱、景洪、勐腊、思茅6县签订《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公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县4.6万名各族学生实现混班混宿、共同学习,跨区域多样化开展“石榴红”夏(冬)令营、“团结进步同心营”等青少年交流活动,探索“组团式”教育帮扶模式,海洋大学60名志愿者开展“一对一”云支教活动,220名各族职中生到沿海一带跨区域学习就业。
      实施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注入旅游新内涵,拓展旅游新业态,推出长街古宴、跳鼓舞等非遗民族文化品牌,仅2023 年长街古宴期间,推出了20项民间文化赛事活动,接待国内外游客15.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5 亿元,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在边境开展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和谐稳边”重防范 提升边境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构建边境治理“新格局”。持续推行“辅警村官”边境一线全覆盖,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州级22个,创建率达90.2%。举全县之力抓好疫情防控,守住了边境疫情“零输入”的底线。
      打好综合治理“组合拳”。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109个,发挥“动力小站”“红黑榜”等作用,实施“思想启志、政策扶志、文明润志、激励明志”4个专项行动,推出“爱在星期六”“东仰大妈”等一批服务品牌,引导各族群众遵规守法、革除陋习。
      守住风险防范“主阵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机制,重拳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和偷越国(边)境行为,确保边境安宁。建县以来,未发生过涉民族因素案(事)件,2022年县公安局禁毒大队荣获全国公安机关优秀基层单位,近3年先后获评“全国信访三无县”“云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