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信息检索:
  • 云南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实践

    来源:云南民族时报 2023-05-18 14:27:00

      编者按
      近年来,云南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全省各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做法。本报特摘录部分州(市)、县(市、区)、学校、社区(村)、企业、教育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典型经验与读者分享,以期启发创新,推动工作。
      民族团结誓词碑 许时斌 摄
      大理州:守正创新发挥优势  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大理白族自治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最大限度发挥好大理历史文化、美丽山水、自然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使旅游业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重要动力。
      高位推动,探索新途径。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力探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在全州2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目前已打造了蝴蝶泉景区、鸡足山景区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进景区”示范点。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领域的景区“创建联盟”,签订行动公约。
      突出主线,注入新内涵。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赋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深入挖掘苍山会盟碑、南诏德化碑、南方丝绸之路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内涵、中华文化内涵,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建成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顺利开馆。
      因地制宜,打造新路径。大力打造文博旅游精品示范项目,打造乡村农文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项目,鹤庆新华银器小镇等6个镇村街分别入选全国首批非遗旅游小镇、村寨、街区;打造“七彩云南·文脉之旅”非遗研学旅游线路,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以巍山、大理、剑川为核心的三大历史文化资源品牌圈。
      旅游为民,发展新业态。推出文化、爱情、休闲、团建、美食、夜间、购物、体育、露营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立足大滇西旅游环线样板示范区,“美丽大理”“艺术大理”“创意大理”“开放大理”“乡愁大理”“诚信大理”示范样板共同组成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经济新模式。
      创新发展,培育新主体。大力推进“文旅+”和“+文旅”发展,将发展文旅产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
      示范带动,用好新基地。突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充分发挥旅游体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昭通市:突出“融”的导向书写“交”的文章  推进各族群众互嵌交融
      近年来,昭通市突出“融”的导向,从经济发展、生活工作文明建设、心灵契合等环节入手,把“共”字做活,写好“交”字文章,全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打造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新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迁促融,同心共建幸福新家园。探索实施一步跨越的机制模式,以“三方式”实施搬迁“三路径”,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搬迁群众融入新城镇,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
      以业促融,同心共赢铺就致富路。用好用活昭通300多万劳动力资源,鼓励支持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到省外发达地区就业创业。与省外274个重点地区及1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33个,依托全市97个流动党组织,195个就业创业服务站、28个驻外工作站、127个就业监测点和用工企业联络员,常态化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精细化跟踪服务,转移就业人数、省外就业人数总量均稳居云南省第一。
      以文促融,同心共享中华文化宴。积极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繁荣昭通文学艺术事业,吕翼的小说《马嘶》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网络文学作家意千重作品《画春光》获第二届“石榴杯”征文优秀作品奖,省级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工程资助的长篇小说《肝胆记》2022年7月出版后好评不断,《昭通文学》《乌蒙山》《赤水源》获“云南文学优秀内刊”称号,“昭通文学现象”“昭通作家群”“中国文学之乡”成效不断彰显。
      突出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创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2个、示范乡6个、示范村15个,扎西会议纪念馆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扎西老街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启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5个、精品示范村80个、美丽乡村503个,成功培育“云中苗寨”等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初步形成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新业态,“十三五”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4亿元。
      安宁市:互联网+民族团结“1+2+N”模式  助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升级版
      安宁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主动强化互联网思维,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1+2+N”模式,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突破,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助力打造安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搭建“一个平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新品牌。以推动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增量为目标,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体系建设,打造一套承载创建所需的集传播教育、交流互动、引流引导、线上线下融汇贯通为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平台(“安宁同心”小程序),不断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赋能增效。
      统筹“两个维度”,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传播新格局。坚持强阵地、拓平台、聚合力,打造线上线下两个维度一体化的宣传教育格局。创新拟定《安宁市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纳入一报告”实施方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宣品牌,依托昆明网球公开赛、七彩云南“一带一路”网球邀请赛、温泉国际高原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讲好安宁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坚持多措并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数字化新增量。以互联网+民族团结为媒,让互联网既是线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也是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创造者。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推出一批有形、有感、有效的网络宣传产品。
      安宁市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继续探索创新“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将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全市各族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推动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安定团结 本固邦宁”创建品牌底色更稳、特色更特、成色更靓。
      马关县:立足“贴边”实际  奋力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边疆是马关县最重要的县情。马关县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切实增强“五个认同”,形成“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强大共识,坚决扛起“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政治责任,围绕“113347”创建工作思路,奋力打造新时代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倾力建设边境和谐安宁、边疆活力发展、边民和美幸福的新边疆。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1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263个,组织评选命名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480个,2021年马关县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马关县将“兴边富民示范县、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作为全县三大发展目标定位,举全县之力,持之以恒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探索出“9+N”创建模式,优化提出“一廊二带三圈四轴五基地”即“12345”的创建工作布局,拓展创建空间。
      讲好党和国家发展史的故事。成立“国门大讲堂”,组建红色宣讲队、边境宣讲队,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我们都是收信人”“党员干部走进直播间”等活动1000余场(次),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贯穿到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环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互嵌式的生活中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讲好“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故事,向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蓝图迈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望海小学:创新“五建五化”  培根铸魂
      曲靖市沾益区望海小学于2013年新建招生,现有教学班45个,各族学生2388人,教职工110人,是云南省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在创建工作中,学校以党建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创新“五建五化”工作机制,探索出一套分级施策、内外兼修、重在实践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
      一是建理念教育阵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于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语文、科学、劳动、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在《走进经典》《牢记红色记忆》《汲取榜样力量》《扬帆》等校本读物中,编入讲述中华民族融合历史和维护民族团结感人事迹的好文好段,让学生从多个维度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二是建文化熏陶阵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于志。创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班级文化,以班队会、手抄报、专题片、演讲比赛等为载体,分班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七个一”主题活动,形成一个年级一个特色,一个班一个亮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体系。
      三是建活动引导阵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于兴。鼓励和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开设体育、棋琴书画、吹拉弹唱等活动社团65个,创编快板《中华民族一家亲》、舞蹈《爱我中华》、手语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和课前律动操《精忠报国》《在中国》,组织指导学生创作民族团结进步文艺作品478件,举办读书节、艺术节、美食节、合唱节等七彩童年系列活动,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光辉伟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是建师生联谊阵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于情。组织师生近1万人次到播乐“九五”起义纪念馆、玉林山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与当地学校开展联谊活动共7次。
      五是建校外实践阵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于行。制定《望海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师生行为规范》,组织学生及其父母2875人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学习测试,让学生及家庭成员用实际行动做好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表率。
      鹿城镇栗子园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  社区开满幸福花
      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社区是青山嘴水库建设搬迁实行城市楼房安置的纯移民社区。社区现有居民1942户7939人,有汉、回、彝、苗、傈僳等11个民族,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充分就业,成为互嵌式发展的社区典范,唱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主旋律。
      栗子园社区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纳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与社区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走出了一条党建和创建“双融双促”的新路子。
      优化服务,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幸福曲”。建立“一站式”为民服务大厅,为居民群众提供民政、计生、劳动保障等140多项便民服务。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邻里纠纷调解队、文明城市卫生环境监督队、突发事件应急队等志愿服务队伍,为各族居民群众进行房屋维修、义务理发、上门义诊、帮扶困难群体等服务,营造遵纪守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开展选优评优活动,形成人人珍惜民族团结,人人维护民族团结浓厚氛围。
      抓实就业,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曲”。社区通过制定群众技能培训规划,举办计算机、烹饪、美容美发、家政、挖机装载机、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40期5000余人。
      文化发展,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曲”。建设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宣传长廊,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浓厚氛围。同时积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每逢传统节日开展送春联、照全家福、义务理发、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多年来,共送春联2800余副,照全家福1600余户,义务理发1000余人次。近3年来,社区共举办培训116场19615人次,让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怒江供电局:人民电业为人民  “电”亮怒江铸“共同”
      怒江供电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用一条条电线连通峡谷内外,用一盏盏明灯照亮怒江山川大河,用一片片“电网”织紧“民族团结进步网”,探索出了一条用电交心、以心换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路径。
      一是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心”。在党委工作要点中明确创建任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年度党建重点工作,强化动员部署和研究推进,构建一支致力民族团结进步、全面为民服务的电网“铁军”。深入开展“理论面对面——千堂报告进基层”理论宣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百年辉煌·闪耀云网”等主题文明讲坛活动,不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怒江供电局党委全面扛起在推动怒江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将“中国梦”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做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牵引,积极推进怒江供电局改革发展。
      二是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人心”。深化示范引领效应,营造争当标兵氛围。将学习宣传各级各类先进模范事迹作为推动全局争先创优的引擎,以维护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致力于企业健康发展为标准,不断建立健全表彰奖励、选树先进典型的体制机制。2019年以来,积极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先进个人70余人次,举办先进典型报告会、故事会17次。
      三是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目标,奉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真心”。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了独龙江供电所“一个供电所点亮一个民族”的坚守文化、石月亮供电所“踏石望月 点亮万家”和崇仁巡维中心“安全运维点亮峡谷”的班组文化,用真心真情点亮怒江万家灯火。2022年,投资1.41亿元的35千伏独龙江联网工程顺利投产,独龙江乡结束了长达8年独立电网的历史,真正“电”亮了独龙族同胞的美好生活。
      德宏州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凝聚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是2015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以纪念抗战时期在滇缅公路“抗战生命线”上抢运抗战物资的3200多名南侨机工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自2017年开馆至今, 已接待各类观众近21万名,曾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
      一是拓展教育功能, 激活红色记忆。2017年7月建成开馆, 馆内现珍藏有文物史料500余件、机工历史照片1200余张、大型油画2幅、情景再现5处、文字2万余字,采取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彰显爱国主义教育魅力。使之成为了广大各族干部群众学习革命精神、感悟家国情怀、提升个人境界、激发报国斗志的红色课堂,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是讲好红色故事,激发爱国热情。围绕“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以3000多南侨机工的赤子功勋和爱国情怀,20万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用血肉构筑了震惊世界的滇缅公路的家国情怀,讲好德宏各族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的动人故事。丰富宣传宣讲工作矩阵,创新开展“赤子丹心—机工精神” 进警营、进社区、进学校、进集市等宣讲活动, 累计宣讲2000余场次,120余万人参与活动,用通俗语言、大众表达解读观点理念,用鲜活事例、翔实数据阐释生动实践,使红色主旋律故事产生“现象级”效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深刻理解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深刻内涵,使爱党、爱国成为各族群众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三是挖掘精神内涵,激荡奋进力量。深入挖掘阐释机工精神所蕴含的厚重内涵,深入挖掘海内外华侨华人拳拳爱国之心彰显的意义,深入挖掘海外侨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敢抛热血和生命的伟大壮举,深入挖掘全民抗战时期德宏大地涌现的伟大抗战精神,推出一批集历史记忆、现实承载、地域特色于一体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