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
  • 发现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经验”,2018年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云南采访侧记

    来源:民族时报 2018-09-27 09:12:00

      听了九十九个姑娘的歌声,见了九十九个美丽的寨子。
      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
      一路感叹,一路惊喜,一路赞誉
      10余家媒体聚焦云南,
      不仅为云南发声,
      讲好云南民族团结发展的动人故事,
      也为基层民族干部及各民族群众加油鼓劲。
      “9月5日至14日,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主办的“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采访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暨改革开放40周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媒体采访团先后到普洱、昆明、昭通等地开展深入宣传报道。
      在短暂的10天走访中,从当地党委政府到干部群众,给媒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美妙的话题和动人的故事,一席席话语让人感动,一幕幕画面令人振奋。来自中央及省内主流媒体的记者和网络编辑们,对此次“云南行”的感触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
      团结的普洱“边三县”:载歌载舞话小康
      “来到云南,首先看到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里的环境非常美,生态非常和谐。”《中国民族报》记者张雪娥说,两年间第二次来到云南,和云南还是很有缘分的。这里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让她特别感动。尤其是在普洱的采访,傣族、拉祜族、佤族群众多姿多彩的文化体现在他们的服饰、歌声,还有居住的环境上的变化,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谐相处、亲如一家的生动画面,让张雪娥难忘。
      刚走进老达保村,记者就被所有村民欢歌热舞的场面所吸引,被当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所感染。“老达保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小到四五岁的孩童,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每个人都沉浸在音乐和舞蹈中,脸上无不洋溢着那份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跟随村民的脚步,环绕村庄一圈,路面平坦干净,所有新建的小楼都完整地保留着拉祜族的建筑风貌,绿树环绕,阳光和煦,村民们用歌声唱着民族团结,唱着流淌着幸福的日子。
      在普洱市采访期间,《今日民族》杂志社记者王铖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山美,水美,人更美”,“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郁郁葱葱的树林让我被这个地方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她说,“在这里我可以真正放下城市生活中的繁杂和琐碎,去寻找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普洱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展现。”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普洱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采访中,记者不仅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也看到了各族人民像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助互爱。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促进各个民族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岭大地开得更加绚丽。
      和谐的昆明石林:唱响“阿诗玛” 传承撒尼文化
      “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唱,我和阿诗玛回家乡……”几十年前,电影《阿诗玛》红遍大江南北,石林一时蜚声海外。如今,一代又一代石林人依然默默坚守和传承着彝族撒尼文化,让一朵朵民族艺术之花愈发绚烂多姿。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石林在民族团结建设工作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在创建过程中,石林县通过实施民族文化繁荣示范工程,在保护弘扬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全面提升石林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阿诗玛的故乡,“台创园”“同心林”见证着海峡两岸一家亲。以彝族撒尼文化为主的各民族传统文化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石林在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等方面作出了示范。
      在石林长湖镇维则青联希望小学,新浪云南编辑李明玥说,“走进长湖镇维则青联小学,随处可见双语宣传标语、各种温馨提示等,还设置了彝族文化长廊和学校传承文化展板,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小细节中,感受到了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教育是怎样融进了基础教育中。”
      据石林县长湖镇中心学校校长堂文长介绍,全县各个学校在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的同时,也将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和传播融入其中,从2003年开始,每年学校选派十多个优秀的学生到深圳的学校交流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与深圳学生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从堂文长自豪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是充满自信的。李明玥说,“以小见大,石林县整体的民族文化教育可见一斑,民族文化教育既要走进课堂,又要走出校外。”
      腾飞的昭通:汇聚更大发展动能  展示新形象
      “从普洱边三县到昆明石林、昭通,历经十天感觉收获颇多。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昭通之行。”云南广播电视台民族语频率记者王春说,这次采访团之行让她对昭通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王春说,昭通人很热情,办事很给力。以前只知道昭通有黄连河、豆沙关等景区,但是这次采访团所到之处不是景区却胜似景区,那一个个生态村庄、民族团结示范点,所有的都建设得那么好,让人流连忘返,这些村庄以后也许慢慢会变成很多城市人向往的地方吧。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昭通的发展。”王春说,这次来到昭通,看到的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昭通,从城市街道的建设到农村产业的发展、从人的精神面貌到文化教育的发展都让人惊叹,“重新认识了昭通,祝福昭通”。
      作为昭通本地人的网易新闻编辑李珊珊,这次回来家乡,感受也是“变化真大”,特别是“住房的变化”,“以前我们乡镇上很多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嵌的或者是稻草房,现在经过风貌改造以后,大家的住所都建得很大,质量也好。”
      “有一样东西还是没有变化,那就是老乡的热情。” 李珊珊说,走在老家的大街小巷,无论在哪遇到一位叔叔伯伯都会热情地邀请去家里面喝杯茶,吃点东西。她的老家在一个苗族乡,她是汉族,但是如果大家不穿少数民族服装,说少数民族语言,还是不容易分辨出来。大家现在集中住在一起,喝同样的水,住一样的房屋,房屋外侧的文化墙,记录着各民族文化的点滴。如今各民族通婚是常事,这在10多年前还是很难想象的。包括目前的教育、医疗等方面,不但是促进脱贫攻坚,也有利于各民族团结。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稳发展,真是一条促进各地区发展的好路子。
      如今,磅礴乌蒙,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实现了经济建设大发展、政治建设大保障、社会建设大跨越、文化建设大繁荣、生态文明建设大提升和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云南网记者范春艳说,“从村民们说不能给党和政府丢脸,要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到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对奋战在一线的干部们竖起大拇指,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人们看到昭通村村寨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明天的昭通会更加美好。”
      奋进的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十多天的采访中,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住不上新房子、过不上好日子”。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40年的改革发展,边疆民族地区“茅屋变洋房,小道变通途”,《云岭先锋》杂志社记者郝亚鑫表示,通过采访,真切地感受到我省脱贫攻坚工作“非常给力”,“旅游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各种扶贫形式多样、力度很大,能感受到各个地方正在蓬勃发展,美好未来可以预见”。
      在普洱,感受到多民族团结、努力向上的朝气与力量;在昆明石林县,被优秀的、多样的民族文化所震撼;在昭通,乌蒙山区寄托的不仅仅是乡愁,还有脱贫致富的决心。《民族画报》记者康梦婷在来云南采访之前,一直对云南有所向往。她说:“事实证明,这次十天的采访是收获颇丰的。希望自己能是一个好的记录者,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民族大省云南。”
      一曲曲乐章讴歌了精神的伟力,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发展的奇迹。近年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一指示精神,突出推动经济跨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实现脱贫摘帽这个“头等大事”,突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个“前提保障”,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与推动全县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各地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路子,实现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民生保障、跨越发展的大好局面。
    (民族时报记者 杨清旺)
      友情链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央纪委监察部 中央统战部 云南省纪委监察厅 云南省委统战部 云南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云南省政府侨务办公室 云南省侨联 云南省台联 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云南中华职教社 云南省工商业联合会